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拟态环环境阵容搭配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的关键词是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供的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目前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巨大化,人们对于新闻传媒的依赖性增强,拟态环境逐渐环境化,出现与现实环境相重合一致的趋势。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戏剧影视、经济、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拟态环境”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文化
在中老经济走廊中讲好中国故事
——基于拟态环境视角
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让海外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中老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老挝尽快落地的重要依托。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中国故事的讲述。
从拟态环境的视角对中老经济走廊中的中国故事进行解读,剖析中国故事的信息生产、传播机制、认知情境以及环境化过程,对于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中老经济走廊的持续推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吴海南.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J].在中老经济走廊中讲好中国故事——基于拟态环境视角,中国出版. 2021,(13):63-67
2.新闻传播学
人工智能媒介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受众影响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正在造成颠覆性的变革,急剧改变着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也造成了新的媒介拟态环境。
在人工智能崛起前的传统媒介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外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再现,也就是信息拟态环境的形成。
人工智能技术崛起之后,新闻报道与信息分发看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信息环境,实际却进一步加剧了对现实的扭曲程度,一个看似"超真实"的全面拟真信息时代正在成为现实,结果是削弱了受众的心理感知,模糊了自我认知,对客观真实的扭曲以一种麻醉式的狂欢盛宴的形式呈现,这种新的拟态环境一方面消弭着想象与真实、主观与客观的边界,另一方面加大了彼此之间的鸿沟,并对受众认知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2]柯泽、谭诗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人工智能媒介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受众影响,学术界.2020,(07):51-60
3.政治
认知学角度下的拟态环境和中国同南亚地区合作
摘 要
本文就目前中国与南亚地区合作关系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对"拟态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来寻找改善"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南亚地区合作关系的途径。
"拟态环境"对合作关系的影响主要分为积极引导和误导两个方面,"积极引导"中笔者采用了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两国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案例说明,"误导"主要是以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背景展开阐述。
最终得出的探索路径包括:继续发挥"拟态环境"对于中巴关系的积极引导作用,着力消除"拟态环境"对中印关系的误导作用,加强南亚其他国家"拟态环境"的构建,加强对学界、智库和媒体的公共外交,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3]蒋昌建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J].认知学角度下的拟态环境和中国同南亚地区合作,南亚研究. 2017,(04):42-59+152
4.经济
拟态环境与中俄“一带一路”合作
摘 要
当前中俄各领域合作保持强劲势头,"一带一路"进展顺利。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信息环境。俄罗斯主流媒体、互联网新媒体及学者智库共同构建了俄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的拟态环境。
该拟态环境宣传了中俄"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新进展的正面意义,推广了教育、旅游、科研、艺术等方面人文交流,但也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疑虑与担忧。要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提升俄社会"一带一路"民意根基,就必须努力改善俄罗斯"一带一路"拟态环境。
对此,我们需要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打造"一带一路"拟态环境的稳固基石;继续扩大并提升两国人文、社科交流,巩固"一带一路"拟态环境的民心基础;改进、提升"一带一路"的宣传渠道与宣传话语,优化"一带一路"拟态环境的传播效能。
[4]刘涛.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J]. 拟态环境与中俄“一带一路”合作.学术交流.2019,(12):110-118
5.新闻与传播
中国符号的体验式消费及其影响情境
——基于留学生深度访谈的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
摘 要
本研究基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型",探讨在华留学生如何消费中国符号、生产意义及其影响情境。通过对留学生深度访谈进行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后发现,对中国符号的意义消费主要基于留学生自身的在地体验。
此研究对于国家叙事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中国符号象征系统时,应注重从意义的消费端和意义的共创角度洞察传统或现代之于目标公众的日常价值;理论意义在于对公共关系的文化路径进行应用性阐释,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5]宫贺、王宇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J]. 中国符号的体验式消费及其影响情境——基于留学生深度访谈的语义网络与主题分析,当代传播.2021,(06):60-63
6.教育
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估的功能弱化
及优化策略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发掘、对生命的尊重、对实践的影响,对教育成效的考核评估内容更加丰富。
高校必须以思政教育成效评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新的媒介环境中思政教育的成效评估趋势进行研究,分析评估效果功能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对思政教育成效评估工作进行拟态重组和价值重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新时期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环境的变化。
[6]郭和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J].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估的功能弱化及优化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9):30-32
7.体育
消费社会语境下体育明星拟态生产的模式研究
摘 要
以消费社会为研究背景,旨在找出消费社会中体育明星的生产模式,为优化我国体育明星生产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内爆是体育明星生产的起点与基础,符号化是体育明星生产的关键环节,商品化是体育明星生产的归宿;体育明星拟态生产模式由内层、中间层和外层组成,在这三个层次间和层次内通过传递资本、体育明星形象权和体育明星象征意义与内容的文本而相互关联。
研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体育受众参与和改变着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体育明星符号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体育明星是资本运作下媒介、体育组织、体育赞助商和体育消费者共同制造的结果;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体育明星生产,我们需要做到:塑造多元化的高品质体育明星形象;顺应体育明星市场化要求;提高全民媒介素养。
[7]李春阳.南京师范大学[J].消费社会语境下体育明星拟态生产的模式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1):43-49
8.戏剧影视
“拟态环境”下的《最好的我们》
摘 要
"拟态环境"出自沃尔特·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它是当下决定人们情感、认知和态度的重要环境世界,而青春**就是创造拟态现实的一种力量。《最好的我们》为观众搭建起了一个植根于现实的拟态环境,并放大了主人公青春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渲染主人公在爱情上的纯洁与坚守,在学业上的努力和执着。可以说,对于最易受到媒介拟态环境冲击和影响,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观众群体而言,《最好的我们》的拟态环境是值得肯定的。
[8]刘叶.重庆能源职业学院[J]. “拟态环境”下的《最好的我们》,**文学. 2019,(18):108-110
求解 传播学中拟态环境是什么意思
这个通俗来讲其实还是需要水平,我不才,只能说下那个意思。
我这里简单打几个比方:我跟你讲一个新闻现场,你没有去,你只能通过我的描述进行当时现场还原,我的描述会受很多主观因素影响:我个人不敢兴趣的,不想讲的,遗漏的等等,就不能够进行客观的反映。你通过我过滤后提示的元素在你脑海里显现出的新闻现场就是拟态环境。
再说个微博中的笑话段子:比如新闻联播中 中国生活幸福无比,外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些事情,你无法亲赴现场,只能通过大众传播来接受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依据某些主观意识,价值取向来进行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大众传播的信息环境,是非客观的,象征性的还原现实。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挑战。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传播环境发生了裂变,一些适用于传统媒体的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但是也有不少理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本文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就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拟态环境”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①这种“拟态环境”是由媒体设置而形成的。他认为,我们的行为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并非对真实环境的反应,我们只能看见媒体所反映的现实,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发端。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说,他们的研究标志着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随后,有众多传播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学者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这样表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如今,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中多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权的泛化,使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基础被打破,新的传播模式中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改变。
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议程设置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广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或得到了修正。
受众的地位改变,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传统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收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题中挑选和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释放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公众和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议程设置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次,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具有平等性,不同的议程设置主体间呈现互动交叉性。③这就是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二重议程设置”现象,即在传统的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之外又出现了 “网民议程设置”,使原先“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不再沉默,而且积极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来。
2.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出现,个人议题更易转化为公共议题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的。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网络时代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功能的实现,是对“议程设置”理论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如果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那么这一议程就会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范围,在网络传播中,某一网民自我设置议程如果能很快引起大量网民关注,也就会很快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④传统媒体关注后又会很快转化为公共议题。总之,个人议题更加容易转化为公共议题,网民成为许多议题的第一设置者,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转载和重新设计,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议题。
3.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
网络媒体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影响力,也会弱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些议题可能是传统媒体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如果网络媒体不予重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力就会弱化。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增强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往往更相信第一次看到、听到的情况。网络媒体的快捷性等优势,使它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随时随地发布消息。比如,在温州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等自媒体就同步直播事件的进展,在第一时间为公众设置议题。因此,新闻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公众议程的设置能力。
4.媒体间的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
议程设置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公众、媒体与之间,同时,不同的媒体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传统媒体一直是公共议题的设置者,并且引导着公共舆论。然而,由于互联网的低门槛、信息发布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一旦网民设置的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议题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就会大大提升,很快传统媒体就会将这一网络议题引用过来,进行深入讨论。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题,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积极互动的现象。比如在2012年的宁波PX事件中,由于网民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以及意见领袖在上的助力,使该议题在网络上被迅速扩散和传播,随后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最终促成了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些强势媒体的报道也会对一些小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比如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侧重于报道哪些方面的新闻,各省、市媒体就会以此为导向来组织相关新闻报道。
结 语
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为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媒体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发生了变化。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正如麦库姆斯所言:“不可否认,因特网的确会带来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上的一些变化,但在目前看来,这些变化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议程设置本质上的变化。”⑤
注释:
①美麦库姆斯著,郭镇之 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2008年9月版,第24页
②刘德杰:《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新闻窗》,2009年第4期,第88页
③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6期,第77页
④谷频:《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军事记者》,2004年第11期,第48页
⑤董文娜:《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下,第37页
好了,今天关于“拟态环环境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拟态环环境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