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手游为什么下架了(功夫熊猫手游还会上架吗)
昨天去听了“动画产业新透视”论坛,其中一个嘉宾是《魁拔》的编剧马华,他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动画越来越缺乏创意,或者越来越在剧本的环节出现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发展很快,不仅在制作和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变化,数量上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据统计,2017年,国产电视动画备案作品共14万分钟,完成发行244部、8.36万分钟。
但同时,创意缺乏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数量庞大,但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却屈指可数。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是功夫熊猫不是中国的,很简单的组合,为什么我们中国,我们创意工作者,我们自己的编剧没有想到?”前半句大家应该都听过了,答案我也看过很多版,归因技术的、资金的、行业急功近利的,万万没想到,马华倒是说了一个“可爱”的答案。
马华认为我们的创意工作者一开始就给自己设限了:“中国人的固定思维是熊猫很可爱,很呆萌,很慵懒,让它学功夫好像有点怪怪的。”
外国人没有任何包袱,但我们从小到大关于周围事物的认知,都会成为我们的包袱,因此,在人家很自由很放松地拿我们的‘功夫+熊猫’这么玩的时候,我们却玩不起来。
他举了《超人特工队》的例子,通常动画片里的超人都是年富力强的,跟“老弱”不沾边,但这部动画片却跳出了这个框架,主人公巴鲍就是一名退休超人,大腹便便,退休以后当上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最后因为发现了阴谋重出江湖。
就像现在议论纷纷钢铁侠是不是要退休一样,动画里的超人为什么就不能老?我们的动画编剧们要做的就打破常规,找到突破口。
(虽然他说的有道理,但是好像不仅仅是因为创意缺乏吧……)
另外,他还谈到一点跟分级制度有关的内容,在聊创作跟赋予创作教育意义的话题时,他是这么说的,
动画的艺术类型是天然具备的,一方面有娱乐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承载和儿童交流的交互性的一面。
核心的一个问题受众的问题,当动画创作在国外或者在美国在日本,其实有专门明确的受众定位的时候,有分级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动画可以纯粹的追求某种娱乐性的,日本动画很多,在座很多人会喜欢特别成人化的动画片,日本动画片在成人定位上,有很多动画片做了很前卫的方式。但是小孩子有明显的分级的制度,这是完善的商业体制下根据不同观众创作的。
儿童对于动画天然的喜好,以及国内现在来说没有明确的分级的时候,从我的角度而言,在动画片当中我们的选题、创作当中,寓教于乐这个程度我们会更注重,怎么能够让儿童看我们的动画片当中体会到某一种,是动画创作人的使命。另外一方面,现在我们国内一些动画片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的内容错了,而是讲故事的方式和教化的方式错了,一过来说你过来我给你讲一个道理,一般所有人都不太喜欢,但是看完一个故事之后慢慢品会,回头看原来它讲了一个道理让我体会到了。
个人认为,他的这个回答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为什么部分国产动画片看起来“说教意味”特别浓,为什么电视动画“低龄化”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又必须考虑到动画片主要观众群体是儿童,在创作上顾虑很多,大家觉得呢?